图片
图片
1. 腓骨肌籽骨或副腓骨:X 线足部正位片上显示不清, 在斜位片上位于骰骨外下缘或跟骨前唇外下缘, 可以与骰骨重叠或紧靠, 但大多数与骰骨均有一定距离。图片
2. 第一跖骨头籽骨:出现概率约 100%,容易造成拇外翻畸形。
图片
3.腓肠豆骨:临床上常见的人体籽骨,由Pancoast在1909年研究膝关节腓肠肌内籽骨时提出,因其形状与蚕豆相似而命名。一般认为人类腓肠豆骨的发生在其胎儿时期就已经决定,但要到12岁以后才能在X线片上显示,机械应力是改变腓肠豆骨发生软骨骨化的原因。腓肠豆骨的无菌性炎症可导致腘窝处疼痛,成为腓肠豆综合征。
图片
副骨:是由于某一块骨的多个骨化中心在发育过程中没有融合、以致形成多出一块或几块的小骨,也可以是由一个额外的骨化中心发育而来。常见于腕骨和跗骨。1.副舟骨:副舟骨位于舟骨内侧, 骨块较大, 一般多呈椭圆形。
Ⅰ型:呈小圆形或卵圆形,位于足舟骨结节后方或内侧,与舟骨结节完全分开
Ⅱ型:呈三角形或心形,明显较Ⅰ型大,通常与足舟骨结节以纤维软骨或透明软骨相连接,部分胫骨后肌腱可附着在此骨上,此型常有临床症状
Ⅲ型:也称角状足舟骨,舟骨结节特别突出,通常认为是Ⅱ型与舟骨结节融合而成
图片
图片
2. 三角骨(Os trigonum):三角骨由距骨后突独立骨化中心骨化而来,与距骨分离,是踝关节最常见副骨。
图片
3. 韦萨留斯氏骨(Vesalianum):也称维扎里骨或范氏小骨,位于第 5 跖骨基底部后外侧,一般较小,少见,易误诊为骨折。
图片
4.第五跖骨粗隆:第五跖骨粗隆存在独立的骨化中心,常见于10-15岁儿童。一般在25岁左右与第五跖骨其余部分融合。
图片
5.副骰骨:又叫骰骨副骨。位于骰骨外侧缘,大多双侧对称。骨块大多数呈圆形或椭圆形,个别呈长条形,边缘光整。骨块边缘钝圆,骨皮质连续,相对骨无缺损。
图片
6.腓下骨:腓骨下副骨(腓下骨)位于腓骨外踝下端,大多双侧对称。骨块多呈圆形、椭圆形。
图片
图片
7.二分髌骨:又称为髌骨双分裂,是髌骨发育异常出现1个或多个副骨化中心,最常见于髌骨外侧髌上1/4 、外 1/4,且常呈双侧对称发生,而发生在中部的、分左右或上下贯通的少见。
图片
8.永存的尺骨茎突小骨:是一个副小骨-未融合的继发骨化中心,见于尺骨茎突的通常位置。它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皮质良好的骨碎片,边缘光滑。副骨不应被误认为是骨折块或散体。
图片
又称尺骨茎突骨(箭),要与尺骨茎突陈旧性撕脱骨折鉴别。边缘圆钝且光滑,无外伤史,可鉴别。 永存骨化中心永存骨化中心:又称生理性骨块分离、椎缘骨、锥角离断体边缘骨等,部分副骨也同属于永存骨化中心。
1.椎缘骨:又称椎体前/后缘软骨结节,椎骨生长发育过程中,当骺板发育到成熟阶段其软骨的增殖和成骨活动停止,骺板因某些因素未被骨化,使骨干与干骺端融合障碍而形成。
图片
2.胸骨上小骨:胸骨起源于一对胸骨带,胸骨带是由独立的肋原基纵行愈合形成,随后两胸骨带愈合。在颈静脉切迹处形成一对胸骨上体,随后退化,部分未退化的位于胸骨柄的上端,近颈静脉切迹处,非常罕见。
图片
3.肩峰小骨:是一块额外骨,在正常人群中出现的概率为7%~15%。肩峰小骨是由于肩胛骨发育过程中肩峰骨化中心与主体骨未融合而产生。
图片
4.舌骨:舌骨自身可分为三个部分:舌骨体(body)、舌骨小角 (lesser cornua) 和舌骨大角 (greater cornua)。这三个部分在人类一生中会一直发育变化。婴幼儿状态时这三个部分各自分离,并不融合在一起,随着人体发育成长这三块骨头才慢慢地有可能融合成一个整体。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舌骨永远都不会完全融合。有研究发现即使75岁以上的人群也只有34%的人的舌骨完整地粘合成了一个整体,舌骨发育差异较大,不能简单认为是骨折。图片
关节鼠关节鼠:是指关节有退行病变或损伤时,从关节内的组织上脱落下来的组织碎片。这些组织碎片形态各异,生性“滑头滑脑”,尤其是质地较硬的游离体,滑动性很大。在关节腔内窜来窜去,如同上窜下跳的老鼠,故得此诨名。关节鼠以发生于膝关节最多见。常见病因有剥脱性骨软骨炎滑膜性骨软骨瘤病、骨性关节炎和骨软骨面骨折及关节内血肿或感染等。
图片
撕脱性骨折撕脱性骨折:是肌肉或韧带突然猛烈收缩,使肌肉、肌腱韧带附着处的骨质拉断、撕脱,如股骨大、小转子、肱骨内、外上髁等。撕脱性骨折常为横形,撕脱的骨片随肌肉牵拉方向移动。
图片
鉴别要点
籽骨与副骨一般边缘光滑, 周围皮质密度较高, 皮质光整, 附近骨质结构完整, 具有对称性, X线随诊形态及位置不会发生改变, 一般不会引起疼痛。而骨折一般具有明确的外伤史, 附近软组织肿胀明显, 疼痛症状明显, 断端锐利, 皮质断裂, 不具有对称性, X线随诊形态及位置可发生移位。而籽骨与副骨本身也可在外伤的情况下发生骨折, 但极罕见,需与籽骨、副骨的不规则骨化区别。
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