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导读:从学术史角度出发,对“丰隆治痰”认识产生的背景与演变情况进行系统梳理,发现早期丰隆主治呼吸道排出的“有形之痰”,但在后世流传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丰隆主治之痰多次出现泛化倾向。现代针灸临床中,丰隆广泛应用于多种从痰认识的疾病治疗。以“丰隆治痰”为代表的知识性内容在历代学术传承中存在演化变迁的特点,现代针灸研究者有必要结合大中医背景系统梳理、考证和辨析习以为常的知识表述,以便更好地促进传统针灸理论知识的当代传承与运用。
—本文约13000字,预计阅读30分钟—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图片
追本溯源,穷流知变——“丰隆治痰”考证作者/牟东晓、杨峰
本文首发于《中国针灸》2021年9月第41卷第9期期刊编辑/张金超作为当下一种较为普遍的学术认识,“丰隆治痰”在针灸临床有广泛的运用。近年来,不少学者进行了有关丰隆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1-4],一致认为“治痰要穴”丰隆作为足阳明胃经之络穴,一络通两经,善治胃经与脾经病证,通过健脾和胃、化痰利湿的作用展现出其在治疗高脂血症的独特优势。但是丰隆作为治痰要穴被选用的认识源自何处、如何传承与发展,以往研究中关注不多,辨之未深,仅解秸萍等[5]对丰隆穴化痰作用的渊源和穴性进行了简要论述,同时从肺、胃、免疫、脂质代谢和脑肠肽的角度对其化痰机制进行了探讨。因此,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丰隆治痰”认识产生的背景与演变情况,以期为临床治疗和实验室研究提供更扎实的理论依据。一、丰隆治痰的古今文献梳理丰隆作为络脉最早见于《灵枢·经脉》:“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瘁瘖,实则狂颠,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针灸甲乙经》中丰隆穴主治病症为:“厥头痛,面浮肿,烦心,狂见鬼,善笑不休,发于外有所大喜,喉痹不能言”。此后《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所载丰隆穴主治较前略有增减变化,但均未涉及到痰。1.1 丰隆始见治痰
丰隆治痰的认识首见于元代王国瑞编集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玉龙歌》[6]424-425。图片
图片
伤风伤风不解咳频频,久不医之劳病终,咳嗽须针肺腧穴,痰多必用刺丰隆。劳证传尸劳病最难医,涌泉穴内没忧疑,痰多须向丰隆泻,喘气丹田亦可施。图片
这两条歌诀的共同特点是在治疗肺系疾病“伤风”和“劳证”时,丰隆皆仅作为配穴用来治疗两病共有的兼症——“痰多”。与此相应,《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六十六穴治症·戊足阳明胃之经》[6]440载丰隆穴主治为“治……大小便难,寒喘嗽急,喉痹,气逆。”丰隆穴下也开始出现与痰相关的主治。有学者[7]认为治疗劳证针灸方中的丰隆仅为配穴,传尸痨病不作归纳丰隆腧穴主治用。但是传尸痨病之痰多症或可作为丰隆穴主治。明初《医学纲目》载有大量金元时期针灸专书及方书中的针灸方,与“丰隆治痰”直接相关的文献有以下两条,分别是:(1)《医学纲目·阴阳脏腑部·劳瘵骨蒸热》[8]87载:“《玉龙》传尸劳:涌泉(第二足指端量至根尽折中是。针三分,泻六吸。伤寒及劳瘵之症,有血可治,无血必危。凡欲出血,刺入二分,便须弹指。)丰隆(此穴治痰,针入一寸,泻十吸。)丹田(此穴治气喘,针入三分,补二呼。)”有学者认为《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久无刊本,流传不广,故《医学纲目》未引录《玉龙经》原文,其所引“玉龙”“玉”针方系引自当时别行的《玉龙歌》单行本。本条丰隆穴后楼英注明可“治痰”,但仍属“劳瘵骨蒸热痰多”之“有形之痰”的范畴[9]438。(2)《医学纲目·脾胃部·内伤饮食百病皆生于痰》[8]449载:“《撮》诸痰为病,头风喘嗽,一切痰饮:丰隆、中脘。”本条不仅直接列于“脾胃部”,而且与“百病皆生于痰”相对应的是针灸方主治的“诸痰为病”和“一切痰饮”,但两者可能更偏向于“中脘”主治,引文中的“头风喘嗽”才是“丰隆”的主治病症。《窦太师秘传·头风门》[10]中有两处提到选取丰隆治疗头风,一处是“浑头风,头痛如破,重如石,胃寒则热,过热则散:灸百会、上星,刺风府;未愈,次丰隆泻之”,另一处是“凡一切头风,眉棱骨痛,眼昏目赤:泻攒竹,次泻丰隆。”作为胃的募穴以及腑会的中脘其主治范围更加广泛,例如,《琼瑶神书》载中脘主治“心痛,泻;翻胃吐食,补;痰饮,先补后泻;六腑皆治。” [11]1324。由于丰隆、中脘两穴在此处为针灸方,《医学纲目》中没有收录其他相关文献,因此,在此处很难将两者主治完全区分开,后文对此有详细论述。此外,《医学纲目·肺大肠部·喘》[8]607记载:“《桑》哮喘:丰隆三寸半。”《针灸聚英》卷四收载的《肘后歌》[12]748亦云:“哮喘发来寝不得,丰隆刺入三寸深。”至于哮喘,王执中在其《针灸资生经》中提出哮喘之名,“予知是痰为梗”,认为哮喘病机与痰有关[13]。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喘论》把哮喘从笼统的“上气”“喘鸣”“喘促”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病名,并阐明其病机“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14]。有学者认为古代针灸腧穴文献对腧穴主治的描述多为症状,而不是具体的病,即使某些穴的主治中出现病名,也多伴随具有意义的特异性症状。由此观之,本条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丰隆穴治痰,但是结合哮喘的临床表现、金元医家对哮喘的认识以及前文对头风喘嗽的分析可知,此处丰隆当主治哮喘病中的痰多症[11]29。虽然《医学纲目》辑录的《玉龙》《撮》和《桑》原书已经亡佚,但由于3条文献分别散见于3本金元时期不同的书籍中,所以丰隆“治痰”可能已是当时医家共识。总之,丰隆穴治痰始见于金元时期文献中,此时所治之“痰”仅为呼吸道排出的“有形之痰”。1.2 治病要穴丰隆
明代徐凤编纂的《针灸大全》[15]卷四为金元针灸大师窦汉卿针论选集,其中“八法主治病症”篇中有两处提到丰隆治痰。第一处出现在“呕吐痰涎,眩晕不已”条下,先取公孙穴,后取丰隆等三穴以应之,从咳喘之痰到呕吐之痰,丰隆所治之痰内涵有所扩大,但仍为有形之痰;第二处出现在“哮喘气促,痰气壅盛”条下,先取列缺穴,后取丰隆等四穴以应之。有学者认为“八法主治病症”篇实系徐凤据《针经指南》与另一部针灸方书(书名、著者均不详,不知与窦氏有无关系)合编而成,但所录针灸方书与窦氏八穴主治症原文无直接关系[9]541。经与《针经指南》[16]对比发现(见表1),该篇各病症后的选穴均不见于《针经指南》,可能为不知名针灸书中的内容。图片
《针灸大全》对《针经指南》的改编随着后世医书的转引而影响深远。《医学入门》“针灸”篇主要采自李梴所受五家针法并徐凤《针灸大全》等书而编成[9]585。《医学入门·内集卷一·针灸·治病要穴》[17]载:“丰隆主痰晕,呕吐,哮喘。”本条很可能是作者据《针灸大全》将丰隆主治特点凝练改编而成,但是李梴将《针灸大全》“八法主治病症”篇下两个针灸方的主治内容皆归于丰隆一穴似有不妥。此处以治疗“呕吐痰涎,眩晕不已”针灸方中的中魁穴为例,该穴在《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玉龙歌》[6]422中载:“翻呕不禁兼吐食,中魁奇穴试看看。”《针方六集·神照集·附:<针经>不载诸家奇穴》[18]1066中更是明确指出“中魁二穴……治翻胃吐食,眼疾,心疼痛。”因此,李梴的不合理改编不仅导致丰隆主治之痰内涵的拓展泛化,而且也使丰隆穴地位得以提升至“治病要穴”。1.3 一切痰饮
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针灸捷径》一书,明刻本,作者佚名,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综论总括了禁针穴道、禁灸穴道、血忌、定发际法、论同身寸法和针法秘旨等内容,下卷绘制治病穴法186图,按病证立项,是已知最早以病证为纲的针灸图谱[19]241。
有学者认为该书直接采用的主要文献为宋代王执中《针灸资生经》与元代佚名氏《针灸集成》二书,上卷腧穴部分全抄自南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一书,下卷所载针灸方主要据《针灸集成》改编,改编时仍主要参考了《针灸资生经》,间或采用了元明医书的少量内容[9]543-545。改编者将原书一版甚至二版针灸方内容压缩集中在半版中,导致原书的文字部分被大量压缩只得在配图中反映出来,编者对配图中不同来源的针灸方又未做明确说明,极易使读者产生误解。
“痨瘵传尸”和“一切痰饮之证”配图中的穴位数目众多,但前者的文字记叙部分只有丰隆、膏肓和肺俞穴解(图1),后者除了错置的“消渴有三”方解再无其他文字描述(图2)。
图片
“痨瘵传尸”与“一切痰饮之证”二病虽不见于《针灸集成》,但可于《针灸资生经》与《玉龙歌》中找到相关文献。观察比较后发现,这两组腧穴实际上是对前人书中涉及到的相关病症的综合整理。有学者亦认为《针灸捷径》是用前人医书改装而成,并且某些针灸方直接据《针灸资生经》卷三至卷七内容组方[9]544。《针灸捷径》“痨瘵传尸”配图中的百劳、肺俞、膏肓、中管、关元、中极、肾俞、三里、丰隆、涌泉10穴,除丰隆皆见于《针灸资生经》卷三“虚损”和“痨瘵(传尸骨蒸羸瘦)”条下[20]270-272,但不可简单地认为配图中腧穴完全依照《针灸资生经》组方。原因有二,其一,《针灸捷径》并没有采用《针灸资生经》中的“大椎”与“丹田”之名,取而代之的是“百劳”和“关元”,认为“百劳”是“大椎”别名的观点首见于《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的《玉龙歌》[21];其二,丰隆参与痨瘵传尸的治疗首见且仅见于《玉龙歌》及其注文系统中。因此配图中腧穴除了摘自《针灸资生经》,还可能受到《玉龙歌》的影响,看似仅缺丰隆1穴,实则是采自《玉龙歌》治疗劳证的涌泉、丹田及丰隆3穴针灸方。“一切痰饮之证”中的穴位组成更加复杂。图中肺俞、膈俞、膏肓、脾俞、上管、中管、列缺、三里、丰隆9穴中见于《针灸资生经》卷四“痰涎(痰饮吐沫余见唾)”[20]303的仅有膈俞、膏肓与上管,观余下穴位,肺俞、丰隆或采自《玉龙歌》中的“伤风”,也不能完全排除来自《医学纲目》所引《撮》文献的可能。但最主要的是改编者有意整合与痰饮相关的腧穴于一图之中,名之曰“一切痰饮之证”。理由有二:从体例来说,《针灸捷径》中还首见“一切脾寒发疟”“一切泻痢”“一切呕吐”“一切水肿”以及“一切气疾”,书中共6条以“一切……”命名的病症说明是编者有意为之,而非偶然;从配图中腧穴组合情况来看,肺俞、列缺,脾俞、中脘、三里、丰隆似是从肺脾论治痰饮,并将相关穴位整理归纳而成。改编者的这种做法意图有二:其一,“一切”似有通治之意,执简驭繁,将某病有关的穴位归纳概括于一图中方便医者选用;其二,“一切”有夸赞神话腧穴疗效之意。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使书籍畅销,这也符合唯利是图的书商们会采取的惯用手法[9]544。此“一切痰饮之证”主体仍是指有形之痰,但因其命名含糊且穴位组合复杂,配图下又没有具体的文字说明无法明确“一切痰饮”具体所指为何,而后人若仅从字面分析“一切痰饮”则极易简单理解为“无形之痰”。明代医家吴崑编撰的《针方六集·兼罗集·玉龙歌》[18]1123-1124里的丰隆穴就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图片
图片
咳嗽痰多五十五伤风不解嗽频频,日久难医劳病成,咳嗽须针肺俞穴,痰多必用丰隆轻。(肺俞,穴在背第三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针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看虚实补泻,可灸五十壮。治肺家嗽红痰,并久嗽,先补;寒痰,单补。丰隆,穴在外踝上八寸,胻外廉陷者中,针入二寸半,看症虚实补泻,可灸二七壮。治一切痰饮。)传尸痨病六十五传尸痨病最难医,涌泉穴内疗虚危,痰多须向丰隆泻,气喘丹田亦可施。(涌泉,穴在足心陷者中,屈足蜷趾宛宛内。针入三分,先补后泻。伤寒痨瘵,有血可疗,无血则危,欲出血须弹针。丰隆,法取如前。丹田,穴在脐下二寸。刺入五分,灸二七壮。)图片
虽然此处在丰隆穴后注“治一切痰饮”,但是联系“咳嗽痰多”的命名及两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后可知,此处的“一切痰饮”实际上仍为呼吸道排出之有形之痰。不仅如此,该书卷五《纷署集》[18]1117为腧穴主治专集,篇中也明确提出:“丰隆二穴,主腿膝酸,屈伸难,痰饮壅盛,喘不得宁,头风厥逆,胸满腹痛,面浮四肢肿……”,可见丰隆主治确为有形之痰。虽然此时丰隆主治实质上未变,但在形式上已经开始泛化,“一切痰饮”的这种表述方式极易被误解为“无形之痰”,为后世丰隆主治实质的泛化做了铺垫。《针灸大全》的“八法主治病症”篇、《玉龙歌》及其注文系统、《针灸聚英》的《肘后歌》以及《医学入门》的“治病要穴”篇除了随其所在各书对后世针灸学产生影响以外,以上诸篇又收录于中国针坛影响最大的一部学术名著《针灸大成》当中,这使得“丰隆治痰”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1.4 诸痰饮病
伴随着中医药的海外传播,中医学对朝鲜医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丰隆治痰”在传播过程中再一次发生嬗变。《东医宝鉴》由朝鲜李氏王朝医家许浚于1610年编著而成,是韩医学引进中医学并开始本土化的代表性著作[22]。有学者[23]统计在《东医宝鉴》所有引用的文献中,《医学纲目》被引用的频次极多,但与《医学纲目》原文相比,许浚在引用文献时多在理解原著医学思想的基础上用更为精炼的话语进行表达,虽然这样可以使引文含义不致冗长繁杂,但同时也会导致部分理论的演变与歧义的产生。《东医宝鉴·内经篇卷之二·痰饮》[24]载:“诸痰饮病,取丰隆、中脘。胸中痰饮,吐逆不食,取巨阙、足三里(《纲目》)……”。比较后发现,《东医宝鉴》中辑录的这条文献,因为删除了具有辅助诊断意义的“头风喘嗽”(表2),使得所治之痰内涵泛化,即丰隆主治不再局限于“头风喘嗽”之“有形之痰”范畴,而与中脘配合,可以治疗“诸痰饮病”的“无形之痰”。图片
《东医宝鉴》除了本身在中国流传很广以外,其针灸篇及其他各篇末所附针灸方均被中国清代《勉学堂针灸集成》一书所辑录[9]629。晚清周树冬的《金针梅花诗钞》、民国代表人物承淡安的代表作《中国针灸治疗学》均以《勉学堂针灸集成》作为重要参考文献[9]670。不仅如此,建国以后,承淡安的《中国针灸学》以及1957版《针灸学》的相关章节中明确指出内容引用自《勉学堂针灸集成》。因此,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晚清、民国以及当代针灸学教材。1.5 早期教材中的丰隆穴主治
《针灸学》教材自1961年第1版出版以来,至今已连续出版至第10版。第1~6版教材丰隆穴主治中的“痰多”始终与“喘哮”“咳嗽”等肺系病症共同出现。其中,第1版《针灸学讲义》,是建国以后针对院系教育的第一套统编教材,该版教材编写以1959年《简明针灸学》为蓝本,而《简明针灸学》实为1957年版《针灸学》的简本[28]。有学者考证《循经考穴编》是现行全国高等院校中医专业统编教材《针灸学》所载腧穴主治症所采用的主要腧穴文献之一[29]。《循经考穴编·足阳明胃》丰隆穴下引文为“一云:禁灸,犯之腿肿。主哮喘气急,一切风痰壅盛……”[30]1149。经过对比后发现(见表3),1957年版《针灸学》和第1版《针灸学讲义》在引用时稍加改动,去掉“一切”的这种主治表达,以后教材多有沿袭,丰隆穴主治变化不大。因此,早期教材中丰隆主治之痰为呼吸道排出之“有形之痰”。图片
此外,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一清抄本,书名题为“杨氏家传针经图像”,这部书中所载腧穴刺灸法并主治症与《针方六集》所录“窦氏”及《循经考穴编》所录“一法”内容非常相似,有学者认为是《窦太师针经》的传本[9]448-480。《杨氏家传针经图像》[31]关于丰隆的论述为:丰隆二穴,在足外踝上八寸。平针入二寸半,灸二七壮。大治痰饮壅盛,喘满不能动止,泻;头风晕,补之。此书中丰隆所治之痰亦为有形之痰。综上所述,中医之“痰”因其概念缺乏清晰的表达,导致同一概念包含多层涵义,亦或可有不同的理解及运用。例如,前文中提到的“痰多”“诸痰为病”“一切痰饮”“痰晕”“一切风痰壅盛”以及“大治痰饮壅盛”,各概念之间缺乏明确的界定,如果不仔细考证,各处“痰”究竟是“有形之痰”还是“无形之痰”难以分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可知,虽然历代文献中丰隆所治之“痰”的表述形式不尽相同,但是不同的概念却表达着相同的内容,即丰隆主治呼吸道排出的“有形之痰”。二、治痰何以取丰隆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早期痰之含义多指排出体外之黏液、积聚体内之涎液,亦指因痰饮所致之病证,论治时虽然认为五脏与痰浊之生成和蓄积皆密切相关,但脾胃极其关键。如《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虚劳痰饮候》[37]中云:“劳伤之人,脾胃虚弱,不能克消水浆,故为痰饮也。”脾胃虚弱,失于健运,则水湿聚而生痰。《太平圣惠方》[38]继承其说,并于卷第二十八专列“治虚劳痰饮诸方”,认为“痰者是涎液结聚在于胸膈,停积不散,故为痰饮也。”《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九·痰饮门》[39]下设“痰饮总论”一节明确提出“夫嗽者,五脏皆有嗽,皆因内伤脾胃,外感风寒”。《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40]“咳嗽论”认为“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丹溪心法·卷二·痰十三》[41]附录更是明确提出“痰之为患,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为晕……皆痰饮所致……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论治时认为“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也。”可见当时医家认为脾胃功能失调是痰病形成的主要病因病机。丰隆穴化痰作用的确立与金元时期脾胃学说的兴起及对脾胃在痰病形成过程中重要性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5],但是在从脾胃论治痰饮病证思想指导下的针灸选穴时,丰隆穴并非一直都是首选。李东垣认为痰涎生成的关键在于脾胃气虚[42],其在《脾胃论》[43]中多有论述。例如,治“当从胃合三里穴中推而扬之,以伸元气。”“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章门、中脘、三里……有一说,腑输,去腑病也,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胃之募穴中引导之。”李氏弟子罗天益秉承其学,多用灸法调治脾胃,可以说是对东垣针法的发展。罗天益认为中脘“能引清气上行,肥腠理”“温脾胃之气,进美饮食”,是为主穴,足三里可以“引阳气下交阴分,亦助胃气”作为配穴[44]147。因此,作为胃之募穴的中脘和胃之下合穴的足三里,尤其是中脘,常是治痰首选穴位。《针灸大成·治症总要》全文抄自元代一部针灸专书——《针方集》,后者未曾刊印,现仅存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明抄本残卷,题做“针灸问答”[45]。书中[46]中脘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痰饮导致的病证中,既可以治疗“痰饮滞于胃脘”的“醉头风痛”,又可以用于“痰涎灌注心窍”导致的“健忘”。在“偏正头风”[46]159的针灸方解中则明确指出“可针中脘以舒下其痰”。《针灸聚英》卷四收录的《行针指要赋》[12]753概括性的表达为:“或针痰, 先针中脘、三里间。”由此再看《医学纲目》所引《撮》中并取中脘、丰隆治疗“诸痰为病,头风喘嗽,一切痰饮”,中脘虽然在治痰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其在治疗因痰饮导致的具体症状——头风喘嗽时似并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在治疗时反而需要配以丰隆。但是,由于《东医宝鉴》转引时将“头风喘嗽”删除,丰隆的主治便演变为与中脘一致——诸痰为病,一切痰饮。丰隆穴成为治痰要穴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在具体主治内容上与《针经指南》经徐凤与李梴的两次改编以及《东医宝鉴》对《医学纲目》转引时的删改有关,两者均使丰隆穴的主治范围得到拓展,地位也随之提升。其次,“诸痰为病”“一切痰饮之证”和“一切痰饮”等特殊的表达方式,加速了丰隆所治之痰的泛化,并且这种泛化因符合中医学“痰”理论发展趋势而得以保留与延续。
明代张景岳在《质疑录·论怪病多属痰》中云:“一遇不识之症,辄谓怪病,即以痰为推测,而曰:'怪病多属痰’。”当时“怪病之谓痰”“痰迷心窍”及“百病皆由痰作祟”等诸说都已不再是有形之痰或是痰病证意义上的认识,而是当时盛行的一种对疑难病的临床思维方式[47]。有学者认为无形之痰说的泛化是从形下向形上的过程,是从守形向守神升华的过程,是中医学理论突破和发展的一个缩影和典范[48]。丰隆治痰认识的产生与演变是和中医痰病学术体系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当然,还可能与丰隆属胃经且为十五络穴之一的特殊地位有莫大的关系。“络穴”这一术语,最早见于《针经指南·络说》[49]206,设有“络穴说”“络穴辨”两节,其中“络穴说”指出“络穴正在两经中间”“若刺络穴,表里皆治,他皆仿此。”丰隆穴便可以同时调理脾胃二经病症,丰隆的这种独特属性也是促使医家们治痰时选取丰隆的原因之一。
三、现代内科疾病从痰论治的影响“化痰要穴”丰隆并非直接应用到高血脂症、肥胖等疾病的治疗中。查阅承淡安主编的《中国针灸治疗学》《中国中国针灸学讲义》《中国针灸学》、1957版《针灸学》以及第1版全国统编教材可知,除哮喘与咳嗽痰多以外,其他如癫狂、痫、眩晕等凡是中医内科以痰论治的疾病中,丰隆穴的选用频率和地位日渐提高。这可能与20世纪50年代中期借助大方脉理、法、方、药的辨证论治模式,构建了针灸临床理、法、方、穴、术为一体的辨证论治思维模式有关,照搬中药辨证论治诊疗模式的针灸诊疗理论与针灸临床实践相脱节[50]。
近现代随着医疗环境的改变,有形之痰已较少选用针灸疗法。当前对结核病患者的治疗依然是采取抗结核药物治疗[51],激素类药物因其具有较强的抗炎效果在治疗哮喘上常作为长期治疗和控制的首选药物[52]。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冠心病、高血压病、脑卒中、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针灸疾病谱也随之发生变化。有学者专门对现代期刊文献(1978-2005年)进行分析,其研究结果共得到16类461种针灸病谱,其中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糖尿病及并发症、睡眠障碍等西医疾病的针灸临床报道频次较高,在各类疾病谱中排名靠前[53]。同时,中医对这些新兴疾病多从痰认识,有学者筛选了1994-2005年间发表的与痰证相关的临床文献后发现哮喘、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血脂均是从痰辨证论治较多的疾病[54]。还有学者分别筛选2007-2013年[55]和2013-2018年[56]有关痰证中医内科临床证型的文献后发现,两时间段在痰证相关西医病名的排名对比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均占据在前3位,血脂异常排名由原来的第10名上升至第8位。图片
图片
因此,古代文献中用于“一切痰饮”“诸痰饮病”的“治痰要穴”丰隆进入针灸医者的视野,使得原本多用于治疗呼吸道痰多的丰隆转而被广泛应用到高血脂、肥胖等多种疾病治疗中,丰隆由此成为从痰论治肥胖、高脂血症的针灸首选穴、关键穴之一。
图片
有学者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痰湿型肥胖经穴使用规律及特点后发现,最常用的穴位依次为中脘、天枢、足三里、阴陵泉和丰隆穴[57],还有学者对针灸治疗高脂血症选穴用经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分析后发现高脂血症针灸处方的选穴频次居于前5位的依次为丰隆、足三里、三阴交、内关和天枢[58]。与此相应,部分全国统编教材《针灸学》[59-61]也将丰隆穴主治从前几版的“痰多咳嗽”改为“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这也暗示着教材中丰隆主治之痰有泛化倾向。四、结语“丰隆治痰”的认识产生于金元时期,当时医家用其配合主穴肺俞治疗伤风咳嗽痰多,配合涌泉、丹田治疗传尸痨病。古代文献中关于丰隆主治的记载亦较为贴切,例如“寒喘嗽急”“主哮喘气急,一切风痰壅盛”。此外,“此穴治痰”“头风喘嗽”“咳嗽痰多”等表述也同样提示其所治之痰为有形之痰。但是,该认识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众医家改编多次出现泛化倾向,甚至在个别医家的论述中, 这层暗含的意味已经通过文字明确表述出来,如“诸痰饮病,取丰隆、中脘”“一切痰饮”“诸痰饮病”“治病要穴”等表达都促使丰隆所治之痰泛化为无形之痰。古代医家除了从肺治痰主选肺俞以外,还重视从脾胃论治痰饮,但当时针灸选穴却以中脘、足三里为主。丰隆地位得以提升至“治痰要穴”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仅与丰隆作为络穴的特殊身份有关,更主要的是与医家们对丰隆主治的改编和表述密切相关。这种改编与表述是基于大中医痰病学术体系的,并影响至今。近年来,由于针灸疾病谱发生改变,伤风咳嗽与传尸痨病已较少选用针灸治疗,针灸更多地参与到冠心病、高血脂以及肥胖等疾病的治疗中,这些疾病又多从痰认识。因此,作为“治痰要穴”的丰隆也自然而然地应用于“一切”因痰饮导致的疾病中,丰隆所治之痰出现明显泛化。以往古代针灸学术研究,多关注理论内涵、概念术语等方面,对知识性内容有所忽略。该部分内容处于理论与临床之间的衔接位置,因此具有重要价值。在学术的历代传承过程中,知识性内容也存在演化变迁的特点,丰隆治痰便是其中的缩影。本研究提示,有必要从学术史的角度对既定认识再次进行系统梳理和辨析,才可能会得到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在具体研究过程中,由传统针灸知识体系内容以及针灸学科特点所决定,其知识性内容的认识与运用与大中医的背景密切相关,在对针灸文献进行研究时,不能脱离这个背景,要注意结合从大中医的角度的观照。对于现代研究者而言,一方面是古代大量知识性内容值得、需要系统梳理;另一方面是对于习以为常的知识表述,还需要辨析、考证,以便更好地促进传统针灸理知识的传承与运用。参考文献
[1] 解秸萍,刘桂玲,乔晋琳,等.电针丰隆穴调节血脂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9,29(5):345-348.
[2] 张红星,张唐法,周利,等.电针丰隆穴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4):7-8.
[3] 张宝珍,张凯,刘玉珍.针灸丰隆治疗高脂血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8):11-15.
[4] 刘迈兰,张国山,李成文,等.针灸治疗高脂血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系统评价[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11):2065-2070.
[5] 解秸萍,李晓泓,李蔚,等.丰隆穴化痰作用及机制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1):1-4,58.
[6] 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M]//黄龙祥,针灸名著集成.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7] 武晓冬.古代针灸治疗歌赋腧穴主治探讨[D].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67.
[8] 楼英.医学纲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9] 黄龙祥.针灸典籍考[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10] 佚名.盘石金直刺秘传[M]//黄龙祥,黄幼民.元代珍稀针灸三种.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04.
[11] 黄龙祥,黄幼民.针灸腧穴通考[M].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2011.
[12] 高武.针灸节要聚英[M]//黄龙祥.针灸名著集成.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13] 姜德友,彭芃,张志刚.哮病源流考[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9):1808-1811.
[14] 赵毅涛,虞坚尔,白莉,等.中医古代文献对哮喘的认识溯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43(10):51-52, 78.
[15] 徐凤.针灸大全[M]//黄龙祥.针灸名著集成.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522-529.
[16] 窦汉卿.针经指南[M]//黄龙祥.针灸名著集成.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375-377.
[17] 李梴.医学入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35.
[18] 吴崑.针方六集[M]//黄龙祥,主编.针灸名著集成.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19] 马继兴.日本现存中国稀觏古医籍丛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41.
[20] 王执中.针灸资生经[M]//黄龙祥,主编.针灸名著集成.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21] 赵京生.针灸学基本概念术语通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33-35.
[22] 朱建平.许浚与《东医宝鉴》[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1):11-12.
[23] 党志政.《东医宝鉴》引录中医文献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
[24] 许浚.东医宝鉴[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84.
[25] 廖润鸿.勉学堂针灸集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98.
[26] 承淡安.中国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88.
[27] 江苏省中医学校针灸学科教研组.针灸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57.
[28] 岗卫娟,武晓冬,王芳,等.统编教材中针灸适宜病症的研究[J].中国针灸,2017,37(3):339-342.
[29] 岗卫娟.《杨氏家传针经图像》考[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
[30] 严振.循经考穴编[M]//黄龙祥.针灸名著集成.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31] 佚名.杨氏家传针灸图像.清抄本.现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古籍室
[32] 南京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针灸学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42.
[33] 南京中医学院.针灸学讲义[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60.
[34] 南京中医学院.针灸学[M].4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40.
[35] 邱茂良.针灸学[M].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3.
[36] 孙国杰.针灸学[M].6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6.
[37]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0.
[38] 王怀隐.太平圣惠方[M]//郑金生,汪惟刚,董志珍.太平圣惠方(校点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536.
[39] 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M]//孙洽熙.河间医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56.
[40] 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97.
[41] 朱丹溪.丹溪心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78-79.
[42] 潘桂娟,柳亚平.宋金元时期中医诊治痰病的学术思想研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2):189-192.
[43] 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54-56.
[44] 高希言.各家针灸学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45] 黄龙祥.针灸名著集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975.
[46] 针灸集成[M]//黄龙祥,黄幼民.元代珍稀针灸三种.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7] 王东坡,王琦.“痰”道源流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4):195-197.
[48] 张法英,刘洋.无形之痰说的泛化对中医理论创新的启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11):1467,1475.
[49] 赵京生.针灸关键概念术语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50] 张树剑,黄龙祥,赵京生,等.对针灸“辨证论治”的回顾与省思[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6,37(1):92-99.
[51]郭晓红,李一鸣.肺结核一线抗结核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21(5):948-951+956.
[52] 周恩深.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现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8):1143-1144,1147.
[53] 杜元灏,李晶,孙冬纬,等.中国现代针灸病谱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7,27(5):373-378.
[54] 柯志颖.1994—2005年从“痰”论治临床应用文献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7,14(2):36-38.

[55] 叶云金,甘慧娟.基于文献调研探讨痰证的病症特点及规律[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5,16(2):3-5.
[56]李航,刘悦,王洋,等.基于文献痰证相关规律对比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20,47(4):16-19.
[57] 韦艳会,朱世鹏,孙亦农.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针灸治疗痰湿肥胖的经穴规律特点[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7,36(5):1832-1839.
[58] 刘迈兰,胡薇,谢慎,等.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的选穴用经特点与规律分析[J].中国针灸,2015,35(5):512-516.
[59] 石学敏.针灸学[M].7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0.
[60] 王华,杜元灏.针灸学[M].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5.
[61] 梁繁荣,王华.针灸学[M].10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