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星播厅

知识传播 整理经穴解读和针法(完)

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你的位置:健康星播厅 > 健康榜样星播 > 知识传播 整理经穴解读和针法(完)
知识传播 整理经穴解读和针法(完)
发布日期:2024-12-08 10:57    点击次数:81

天赐医草 

图片

还艾于民

 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

图片

 悬灸是对艾灸的最高致礼

图片

今天继续讲经穴,昨天分享了肺经、脾经、心经,肾经、心包经和肝经的经穴,这一些穴位五行于阴,阴属于金。今天我们继续分享阳经,阳经调理可以改善咽喉声音这一块。六条阳经五行属火。

阳溪穴,在手腕桡侧二筋之间,桡腕关节处凹陷处取穴。毫针直刺0.5~0.8寸。手阳明大肠经穴位,阳明经多气多血,《内经》云:“肉之小会为溪”,凡精气行至凹隙处,多取名溪、谷、渊、池、泉、海。五行属火。且阳经之腧穴皆可泄热,故该穴可清血中之热,治疗热性疾病。

阳溪穴具有清热安神、利咽明目、行气止痛之功。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腕关节局部的病变,也可以治疗因大肠经热盛而导致的疾病,主要包括头痛厥逆,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鼻衄,齿痛,咽喉肿痛,舌本痛;热病心烦,癫狂,痫症,狂言,善笑,妄见;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胸满不得息,隐疹、目痛、目翳、惊、狂言喜笑、疟疾、寒嗽、吐沫、臂痛不举、腕痛连肘、五指拘挛、掌中热、痂疹、腕关节及周围神经组织病。

配穴治疗:

配阳谷、太阳治目赤痛;

配阴谷、间使、合谷治吐舌、忘言;

配天容、内关治胸满不得息;

配赞竹、二间、大陵、三间、前谷、上星治目痛;

配二间、颊车治牙齿痛肿、咽痹;

配解溪、印堂、神门治惊悸;

配阳池、手三里、外关、阳谷治手拘李和腕痛;

配三间、间使、脾俞、膈俞治呃逆;

配偏历、合谷、列缺治腕部腱鞘炎。

何敬敏老师采用交叉取穴隔姜或隔蒜灸阳溪穴治疗临床症状为眼睛疼痛、流泪、怕光、角膜上有白色溃疡点的角膜溃13例。每次灸5—7灶,每日1一2次,疗程为3—5天。其中灸1—2天痊愈4例,3—4天痊愈6例,5天痊愈3例。

程氏以阳溪穴为主,配合内庭、攒竹、太阳、曲池等穴位,采用捻转泻法治疗目赤肿痛20例,效果很好。

手阳明大肠经过手腕部及臂上廉,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针刺阳溪穴可疏通腕部经脉之气,减轻腕部疼痛。

程氏针刺阳溪穴并且施以捻转泻法,后嘱患者活动肩关节,同时进行耳穴中的肩穴的贴籽并进行规律按压,以此法治疗肩周炎,均有效果。

宣肺止咳:

蔡汉丞老师和于小普老师采用指针点揉阳溪穴治疗咳嗽患者37例,用指腹点揉阳溪穴,力度由轻到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点揉此穴15—20min,然后换位对侧阳溪穴以同样的手法点揉,每日一次,多数患者治疗3-5次。5次为一个疗程。还可利用阳溪穴治疗久咳不已而邪气下传大肠所致的便秘。

图片

阳溪、阳池、阳谷三个带“阳”字的穴,都位于手腕的背部,属于手三阳经的穴位,揉按此三阳穴时有酸胀之感,对多种疾病的治疗都有确切的疗效。此三穴为阳经腧穴,具有清热祛风、消肿止痛、通经活络的功用,主治范围比较广泛。既可单独使用,亦可配合一起使用。既可用于治疗热病,又可治疗手腕臂痛、眼病、咽喉病等。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手三阳经均经过手臂阳侧面,到达头面部,故除治疗局部病以外,还可治疗头面五官疾病。

此三穴都各有其主治的特殊性:阳溪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五输穴之一的经穴,《难经》说:“经主喘咳寒热”,故阳溪穴可治疗“胸满不得息,寒热症疾,喉痹耳鸣,肘臂不举等”,还能够调理肠道功能,治疗某些消化不良;阳池属于手少阳三焦经的原穴,具有疏调三焦的作用,《类经图翼》说:阳池“主治消渴口干烦闷,寒热”,如配胰俞、脾俞、太溪等,能疏调三焦、养阴润燥,可用于治疗糖尿病;阳谷穴属于手太阳小肠经五输穴中的经穴,与心经互为表里,有醒脑安神定志的作用,如《甲乙经》中记载“狂癫疾,阳谷及筑宾、通谷主之”。此三穴在临床以治疗手腕臂痛、热证为特长。

针刺阳溪穴为主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异常拇指内收的临床疗效也有一些效果的。

牙痛外用蒜头效果不错:

取独蒜一枚去其外衣,掺冰片少许捣烂。牙痛时取该药敷阳溪穴,并用消毒纱布固定,待阳溪穴起一小泡时去掉敷药,再以消毒纱布固定保护小泡,若小泡破损涂甲紫溶液即可。

图片

艾炷加生姜1块或大蒜头1瓣,艾灸阳溪穴治疗角膜溃疡13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1 临床症状眼睛疼痛、流泪、怕光、角膜上有白色溃疡点等。2 治疗方法取直径约1.5cm大小的生姜1块或大蒜1瓣,切片约0.5cm厚,刺孔数个,置于手阳明大肠经阳溪穴,将艾绒搓成三角形,如黄豆大小,置于姜片或蒜片上,以火燃点。左眼病灸右阳溪穴,反之灸左阳溪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我以前的一篇文章,就是白内障轻度的,你大拇指往上翘,阳溪穴旁边不是有一条筋鼓起来么?就是在这个鼓起来的地方用这个手法灸,这个叫隔姜灸或者是隔蒜灸。轻度的灸一段时间灸到眼睛这个息肉掉落下来即可。

那么说到这里,还有一个民间方子:白术、白芨、云苓打粉

每天晚饭后,临睡前用制好的药粉,加适量矿泉水配1-3个鸡蛋煎饼吃,用植物油少许,也可加少量面粉和食盐,一般服完一剂(15天)明显好转,待几个疗程后即痊愈,15天为一个疗程。

365站群VIP

注意:1、服药期间忌食刺激性食物;2、如高血压患者一次只用一个鸡蛋;3、切忌中途停药;4、避免眼睛疲劳。

吃一段时间自己也会掉下来了。

落枕、先天性斜颈、急性颈椎扭挫伤、颈型颈椎病可用阳池曲池穴配合其他手法调理效果特效。

阳溪、曲池二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具有行气通阳功效。阳溪为手阳明大肠经穴,五行属火。经穴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阳溪为手阳明大肠经经气蒸腾上行之所在,可将阳热之气向上运行至颈部,热气至则枢转利、疼痛止。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五行属土。《灵枢·九针十二原》言“所入为合”,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曲池位于肘部,乃经气运行之大关,能通上达下,故具有通经络,调气血,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之功,用于治疗上肢痿痹、瘫痪诸疾。急性肌源性颈椎旋转受限,乃手阳明大肠经气不利,故首当通畅气机,而作为阳气旺盛的阳明经,其通畅必须激发、蒸腾其自身的阳气,以疏通经脉阻塞。王友仁老师认为,阳溪配曲池作为五输穴之经合配,对整体手阳明大肠经经气的疏通与激发有着特定的疗效,这也与传统外治法将五输穴作为“远端取穴”的主要选穴规律相一致。

王友仁老师的形体对应治疗法包括左右对称治疗、左右交叉对应治疗、上下对应治疗、上下交叉对应治疗、同名经相应配穴、衔接经取穴、相邻经取穴等方法,将形体结构对应与经络循环对应有机结合,变单级单路反馈调节为多级多路反馈调节。

耳背高血压区有毛细血管浮现,或此位小血管堆成像雪花状红色符号,提示高血压。双耳垢是油性之人,或双目内眦有黄色斑块之人,提示高脂血症,内眦黄块为脂肪沉积所致。手腕背横纹桡侧端,正对虎口的凹陷中为阳溪穴。按压掐此穴时,此位有明显的疼痛感,提示高血压。患者突然间有叩击性耳鸣,为高血压引起,常常按摩阳溪穴可防治和缓解高血压。

图片

图片

解溪穴是足阳明胃经经穴,五行属火。火能生土,故又是足阳明经之母穴。具有补益中气,清降胃火,通润肠腑,舒筋利节之功用。

配穴治疗:

配条口、丘墟、复溜、太白治膝肿酸转筋;

配阳溪、太溪、间使治癫疾;

配血海、内庭、商丘治腹胀;

配阴陵泉、承山治霍乱;

配承光、天柱、大杼、内关治目眩头痛,呕吐心烦;

配天突、太冲治厥气冲腹;

配丰隆、合谷、风池治头风眩晕;

配通里治头风,面目赤;

配中脘、足三里、内庭治胃脘停食,痛痢不已;

配足临泣、百会、肩井、肩髁、曲池、天井、间使、内关、合谷、风市、足三里、昆仑、照海治中风病;

配足三里、阳谷、通谷、上脘、肺俞、膈俞、三焦俞治诸积;

配神门、阳溪、鱼际、腕骨、少商、公孙、太白、至阴治心烦;

配前谷、后溪、水沟、金门、太冲、申脉治癫疾;

配上星、百会、风池、尺泽、阳溪、腕骨、少商、公孙、后溪、申脉、昆仑、商丘、然谷、承山、大椎、腰奇治癫疾;

配百会治瘦疚;

配阳陵泉、承山、委中、太白治霍乱;

配承山、太白、带脉治大便下重;

配委中、足三里、曲泉、阳陵泉、风市、昆仑治脚脖痛;

配委中、足三里、阳辅、承山治膝股肿;

配合谷、复溜、厉兑、足三里、商丘治风气面浮肿,喘咳腹胀、痰疟寒热;

365站群

配合谷、曲池、阳池、后溪、厉兑、风池治伤寒汗不出;

配丘墟、照海、申脉、商丘治脚痛;配合谷、曲池治头痛;

配肾俞、复溜、内庭、足三里、中脘、阴陵泉治胃炎。

图片

解溪穴进针的方向应根据病情之治疗需要而定,治疗局部病症,多采用直刺法,可向关节腔刺入5分左右;按经络循行,治疗本穴以上病症,进针后,针尖宜向上斜刺,施小幅度捻转,使针感沿足阳明之脉上行,行至病所为宜。针刺同时要了解本穴局部解剖有胫前动、静脉,浅部有腓浅神经,深部有腓深神经,行针时当避免损伤神经血管。

腓总神经麻痹

右小腿无力半月,行走时足尖拖地,轻度外展,小腿前外侧及足背有麻木感,查右足下垂,伸足提足均受限,足趾不能背屈,肌肉无明显萎缩。

采用补益气血,潘润经筋之法。取足阳明经解溪、足三里,配肝胆经太冲、阳陵泉,小幅度捻转补法,并加用电针给予持续刺激,每是1次,每次留针40分钟。

连针5次,患者感右下肢较前有力,扬趾力度有增。继循原法,连针半月,伸足扬趾明显灵活,后改为隔日针治,共针40余次,诸证消失,临床告愈。10年后因它疾来我院,行走如常人。

咳嗽

陈某,咳嗽5天,频频干咳,傍晚阵咳明显,偶或略少量白痰,咳甚牵引胸胁作痛,稍受风寒则咳声加剧,咽燥且痒,苔薄白,脉濡细。此系风寒外袭,肺失清肃。治拟疏风肃肺止咳。取穴解溪、列缺,予泻法。翌日,咳嗽见缓,守原法又针3次,咳嗽诸证均除。

手腕挫伤

周某,右手拇指及腕关节挫伤月余,屈伸欠利,局部压痛,肿胀不甚,亦不能持重。此系筋脉挫伤,气滞血瘀,络脉失和。治拟理气活血,通络止痛。取患侧鱼际、阳溪连针3次,症减不显。后改用“交叉刺”,取对侧解溪、公孙,手法取捻转泻法,同时嘱患者活动腕关节,局部加艾灸。翌日,腕关节活动较前灵活,连针5次症情明显好转,后又巩固治疗2次告愈。

记得承淡安老先生书籍记载过,上牙痛,用麦粒灸灸解溪穴,临床小编用的效果比较不错。有时候针灸可能会复发,但是这个连续做几天之后,可能几个月都不会再有牙痛的。

图片

昆仑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素问·刺腰痛》中记载:“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其中中是指委中穴,太阳正经则是指昆仑穴。临床上,昆仑穴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尤善于治疗颈肩腰腿痛类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急性踝关节扭伤等疾病。昆仑穴有疏通经络、消肿止痛、强腰壮膝的功效,为临床镇痛要穴。昆仑透太溪穴治疗昏厥症。

垂足,于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取穴。毫针直刺0.6~1寸。

主治病症:头痛目眩、目痛如脱、难产、胎衣不下、阴肿痛、腹痛泄泻、大便难、胸满暴喘、小儿阴肿、项强、肩背拘急、腰尻痛、脚跟痛、足肿不能着地等病症。

配穴治疗:配委中、人中、肾俞治腰痛不可忍;

昆仑悬钟穴治疗急性腰扭伤;

配京骨、内关、然骨治真心痛;

配曲泉、飞扬、前谷、少泽、通里治头晕痛;

配丘墟、商丘、照海治草鞋风;

配承浆、照海、支沟、三阴交治便毒、痈疽;

配足临泣、丰隆、阴陵泉、神门治喘逆;

配太渊、太阳、阳溪治目赤;

配鱼际、承山治转筋目眩;

配太溪治脚膝痛;

配环跳、委中治腰背痛;

配悬钟、丘墟、太溪、照海治踝跟骨痛;

配次髅、会阳、三阴交治阴部肿痛;

配风池、天柱、风门治颈项强痛;

配百会、大椎、风池、合谷、间使、后溪、申脉治癫痫、头痛;

配仆参、照海治咽头结核。

注:针刺昆仑穴可增强结肠下部直肠蠕动;用泻法对原发性高血压有降压作用。

图片

支沟穴作为手少阳三焦经的腧穴,五输穴之经(火)穴,具有调气通腑、畅达三焦、清热泻火的作用;三焦气机不畅则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则会引起一系列脾胃系疾病。除治疗三焦经循行部位的病症外,对便秘、中风、胁痛、霍乱吐泻、呃逆、咳嗽、水肿、热病、喑哑、瘰疬、肋间神经痛、咽喉肿、闭经、肩臂、腰背酸痛、项痛、腕肿、产后血晕等病症也有很好的疗效。

定位取穴:于腕横纹中点直上3寸,尺桡两骨间,与间使穴相对处取穴。毫针直刺0.8~1.2寸。

配穴治疗:配天窗、扶突、曲鬓、哑门、灵道治疗暴疮不能言;

配关冲、肩髅治疗肩背酸痛;

配太溪、然骨、内关治疗心痛;

配章门、太冲治疗马刀侠瘿;

配天枢、内关治疗霍乱吐泻;

配章门、外关、行间、中封、期门、阳陵泉治胸胁痛;

配合谷、曲池、照海、水分治疗蛊胀;

配委中、肩井、太溪、阳陵泉治尿黄;

配章门、阳陵泉、委中治疗伤寒胁痛;

配足三里、人中、三阴交治疗产后血晕;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配前谷、大陵、曲泉、足三里、陷谷、然谷、行间、足临泣、肺俞治疗咳逆;

配复溜、间使、合谷、鱼际、灵道、阴谷、然谷、通谷治疗痞哑;

配膻中、气海及患部腧穴治肝郁气滞;

配太冲、丘墟治肝郁化火;配阳陵泉治疗肋间神经痛;

配足三里、天枢、照海、大横治疗习惯性便秘;

配足三里、内庭、少泽、膻中治乳汁分泌不足。

尿潴留:利尿穴、气海、大赫、支沟为主穴,三阴交、阴陵泉

支沟配丰隆治疗痰热气郁之实喘,

支沟配阳陵泉治疗郁症

针灸双侧支沟穴,配以期门、膻中、太冲穴,予以平补平泻手法治疗乳腺增生

目前临床上常用支沟作为治疗便秘的主穴,常配伍足三里、天枢、照海等调气通腑,疗效甚佳。

治疗便秘:五腧穴、天枢穴、下合穴、上巨虚、足三里、支沟穴和大肠俞。

吕景山老前辈对穴“支沟、阳陵泉”配合局部围刺治疗胁肋部蛇串疮有效果。

支沟穴对急性疼痛、急性腰扭伤疗效甚好,加上伏兔对急性腰扭伤也有较好的疗效。

热病咳嗽、气逆咳嗽选取支沟穴作为配穴,来理气止咳、顺气降火。

支沟配伍足三里,三阴交,内关等穴位能通调气血,健脾化湿,活血祛瘀,故可治疗妇人产后血晕等妇科系疾病。

顽固性呃逆:内关、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膻中。

以前在这个毕节学习的时候有一位师兄分享调理富贵包,就是从阳池穴上一寸开始用手法滚上4寸左右,有结节的地方多滚,让一位助理拿捏这个大椎附近,做20分钟左右,你会看着富贵包慢慢的减下来的。痛是痛一点,不过需要坚持做。

图片

阳辅

【定位】在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

【穴名出处】《灵枢·本输》。

【别名】分肉、绝骨、分间。

【释义】阳指阳气,辅为辅佐之意。阳辅名意指胆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上行。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膝关节痛,下肢外侧痛,胸胁痛,腋下痛,偏头痛,目外侧痛,瘰疬,疟疾、髀、膝外踝前疼痛,筋脉拘挛,喉痹,缺盆肿痛,心肋痛等病症。

【灸法操作】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阳辅穴,距离约2厘米,一般本穴灸5~10分钟,灸至患者局部有温热感,且皮肤潮红为度。10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3天,可治疗下肢痿痹等病。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

配穴治疗:配阳交、阳陵泉治髀膝骨痹不仁;

配阳关、风市治风痹不仁;

配阳交、悬钟、行间、昆仑、丘墟治两足麻木;

配丘墟、太冲、足临泣治腋下肿;配太冲治腋肿;

配头临泣、章门治厥逆;如脉绝灸间使或针复溜;

配风池、太阳、外关治偏头痛;

配太冲、支沟、阳陵泉治胸胁痛;

配环跳、阳陵泉治下肢外侧痛;

配小肠俞、天枢、支沟、照海、阳陵泉治便秘。

【古代文献】

1.《普济方·针灸》:引阳气下交阴分。亦助气复。灸阳辅穴二七壮。接续阳气。令足胫温暖。散清温之气。追之月余后。病气皆去。渐至平复。精神不减壮年。

2.《卫生宝鉴》:头热如火,足冷如冰,可灸阳辅穴。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