瘰疬在中医主要是由于肝郁气滞、痰湿凝聚、阴虚火旺等因素引起的。中医辨证治疗如下:
一,气滞痰凝型
- 症状:多见于瘰疬初期,肿块坚实,无明显全身症状,或见胸闷不舒、胁肋胀痛,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 治法: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 方剂: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逍遥散中柴胡、白芍等疏肝解郁,二陈汤中半夏、陈皮等化痰祛湿,共同起到理气化痰散结的作用。
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1. 基础方剂及常规剂量(成人参考)
- 逍遥散部分:柴胡12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薄荷6克(后下)、生姜3片。
- 二陈汤部分: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
2. 功效
- 疏肝理气、化痰散结。主要用于治疗气滞痰凝型瘰疬,可缓解胸闷不舒、胁肋胀痛等症状,并且能够使坚实的肿块逐渐消散。
365站群3. 方解
- 逍遥散部分
-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归肝、胆经。为君药,能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条达,针对肝郁气滞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为后续化痰散结创造条件。
- 当归、白芍: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能补血活血;白芍味酸、苦,性微寒,归肝、脾经,能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二者为臣药,养血柔肝,与柴胡相配伍,使肝体得养,肝用得畅,同时也防止柴胡疏肝太过而伤阴血。
- 白术、茯苓: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能健脾益气;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二者为佐药,健脾祛湿,因为肝郁易克脾土,通过健脾可以防止脾虚生痰,并且有利于气血的生化。
- 炙甘草、薄荷、生姜:炙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能补脾和胃、益气复脉、调和诸药;薄荷味辛,性凉,归肺、肝经,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后下主要是为了保存其挥发成分;生姜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能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这三味药为使药,炙甘草调和诸药,薄荷辅助柴胡疏肝解郁,生姜和中,并且可以防止药物过于寒凉。
- 二陈汤部分
- 半夏、陈皮:半夏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陈皮味辛、苦,性温,归肺、脾经,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二者为君药,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消。
- 茯苓:在二陈汤中,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为臣药,通过健脾渗湿,杜绝生痰之源,协助半夏和陈皮化痰。
- 炙甘草:为佐使药,能调和诸药,并且可以缓和半夏、陈皮的燥性。
4. 用法
- 一般将上述药物(除薄荷后下外)一同用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但具体剂量和用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适当调整,例如儿童患者各药物剂量通常要相应减少。
二,阴虚火旺型
- 症状:午后潮热,盗汗,心烦失眠,咽干口燥,瘰疬肿块破溃,脓水清稀,夹有败絮样物质,舌红少苔,脉细数。
- 治法:滋阴降火,托毒透脓。
- 方剂: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加减。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清骨散中的银柴胡、地骨皮等清热降火,二者合用达到滋阴降火的目的,并且可以促进脓液排出。
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加减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1. 基础方剂及常规剂量(成人参考)
- 六味地黄丸部分:熟地黄24克、山茱萸12克、山药12克、泽泻9克、牡丹皮9克、茯苓9克。
- 清骨散部分:银柴胡15克、胡黄连9克、秦艽9克、鳖甲30克(先煎)、地骨皮12克、青蒿9克(后下)、知母9克。
2. 功效
- 滋阴降火、托毒透脓。用于阴虚火旺型瘰疬,缓解午后潮热、盗汗等症状,促进肿块破溃后的脓液排出,同时滋养阴液,改善机体阴虚的状态。
3. 方解
- 六味地黄丸部分

- 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为君药,能补血滋阴、益精填髓,滋补肾阴,是滋补肝肾的主要药物,为全身阴液提供基础。
- 山茱萸、山药:山茱萸味酸、涩,性微温,归肝、肾经,能补益肝肾,收涩固脱;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二者为臣药,山茱萸辅助熟地黄滋补肝肾,防止阴精散失;山药健脾补肾,促进阴液生化,并且防止滋补药物产生滋腻之性。
- 泽泻、牡丹皮、茯苓:泽泻味甘、淡,性寒,归肾、膀胱经,能利小便,清湿热;牡丹皮味辛、苦,性微寒,归心、肝、肾经,能凉血散瘀;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这三味药为佐使药,泽泻和茯苓防止熟地等滋补药物的滋腻,使补而不滞,牡丹皮清泄虚火,防止阴虚产生的内热。
- 清骨散部分
- 银柴胡、地骨皮、知母:银柴胡味甘,性微寒,归肝、胃经,能清虚热,除疳热;地骨皮味甘,性寒,归肺、肝、肾经,能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知母味苦、甘,性寒,归肺、胃、肾经,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这三味药为君药,主要用于清除阴虚火旺产生的虚热,针对午后潮热等症状。
- 胡黄连、秦艽、鳖甲、青蒿:胡黄连味苦,性寒,归肝、胃、大肠经,能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秦艽味辛、苦,性微寒,归胃、肝、胆经,能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退虚热;鳖甲味咸,性寒,归肝、肾经,能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青蒿味苦、辛,性寒,归肝、胆经,能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这四味药为臣药,鳖甲一方面滋阴,另一方面软坚散结,对瘰疬肿块有一定作用;胡黄连、秦艽、青蒿协助银柴胡等清除虚热,并且秦艽还有祛湿的作用,防止湿热内生。
4. 用法
- 一般将上述药物(鳖甲先煎30 - 60分钟,青蒿后下)一同用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不过具体剂量和用法要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适当调整,比如儿童患
三,气血两虚型
- 症状:疮口脓水清稀,久不收口,面色无华,头晕目眩,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 治法:益气养血,托毒生肌。
- 方剂:八珍汤加减。八珍汤中的人参、白术等益气,熟地、当归等养血,有助于促进疮口愈合,增强机体抵抗力。
八珍汤加减。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1. 基础方剂及常规剂量(成人参考)
- 人参(党参代,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当归10克、川芎6克、白芍10克、熟地黄10克。
2. 功效
- 益气养血、托毒生肌。主要用于气血两虚型瘰疬,可改善疮口脓水清稀、久不收口的状况,同时能缓解面色无华、头晕目眩、神疲乏力等气血不足的症状,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
3. 方解
- 人参(党参代)、白术、茯苓、甘草:人参(党参)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肺、心、肾经,能大补元气(党参健脾益肺);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能健脾益气;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能补脾和胃、益气复脉、调和诸药。这四味药组成四君子汤,是补气的基础方剂,人参(党参)为君药,大补元气(健脾益肺),白术为臣药,辅助人参(党参)健脾益气,茯苓为佐药,健脾渗湿,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四药合用,起到益气健脾的作用。
- 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能补血活血;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白芍味酸、苦,性微寒,归肝、脾经,能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能补血滋阴、益精填髓。这四味药组成四物汤,是养血的经典方剂,熟地黄为君药,补血滋阴,当归为臣药,补血活血,白芍为佐药,养血柔肝,川芎为使药,活血行气,四药合用,起到补血养血的作用。八珍汤就是由四君子汤和四物汤组合而成,气血双补,以改善气血两虚的状态。
4. 用法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 一般将上述药物用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不过,具体剂量和用法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调整,例如儿童患者,药物剂量通常要适当减少。
此外,中医外治法也很重要,如初期可使用金黄膏等外敷,有清热消肿作用;破溃后可以用七三丹等提脓去腐,之后再用生肌散促进疮口愈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